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师资力量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中心介绍 > 师资力量 > 正文
师资力量
    来源:    编辑:      

   实验教师队伍由三部分人员构成:
   一部分是高水平和高职称的教授、副教授,担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领导工作,他们把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方向,承担实验教学的主要管理工作,负责制定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建设、平台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近期计划并实施,适量承担实验教学任务,促进了学科建设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
   另一部分人员是专职虚拟仿真实验教师和工程系列的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以及企业兼职技术人员作为技术支持人员,承担虚拟仿真实验的研发和实验教学任务。
   第三部分是各学科专业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提出适合虚拟仿真实验的实验课程和项目选题,与上述技术支持教师开发实验课程和项目,并承担实验教学任务。 高水平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教师)、任课教师三结合的实验教师队伍,保证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活动和实验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都制订有年度培养计划,新引进的青年教师指定1名具备副高以上的教师指导,培养计划要求青年教师在三年内通过学习和训练,能初步胜任中心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研发水平
   我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和研发水平较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成立以后继承了以往的优良传统,在实验教学研发、管理、教学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实验中心95%以上的实验教师每年的教学评估都保持在优良的水平。
1、中心十分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
   在科研设备方面,中心积极鼓励教师利用现有的科研设备研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011年后在实验室建设项目(校级立项)中注重支持可支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科研设备立项,如2012年配置的电子舌味觉分析系统。
   在科研成果方面,中心鼓励教师有意识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拓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范围、丰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如宋少云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其研究方向为粮油机械虚拟样机技术及计算机辅助工程。在各种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EI收录3篇。先后参与并主持过多个项目的研发工作,其中包括:粮油机械小型紧凑隔振器的研制、粉状炸药自动包装线的研制等。宋老师在其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开发了“榨油系统的虚拟仿真”等多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在学生培养方面,科研成果开拓了学生视野、提升了知识结构、培养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以《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的二位同学为例:“2012年湖北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暨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湖北赛区比赛中,武汉工业学院选送的8项参赛作品全部榜上有名。机械工程学院汪程罡等同学设计的“创意组合家具”大胆探索物联网概念,用一组传动装置和控制电路将书柜、书桌和床巧妙组合,只需一条短信便可将“组合家具”调整变换到需要的状态,获湖北省一等奖,进入全国决赛。2008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王越同学以他设计的“救援减震舱”装置获2010年湖北省一等奖。恰恰是凭借那次获奖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创新能力,王越同学引起一家著名外企面试官的注意,签下了一份“待遇不菲”的工作。

2、 中心教师教学科研情况
   三年来学校组织的教学优秀评选中,实验中心教师获一等奖5人次,二等奖9人,三等奖34人。
   近三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有70%教师主持或主要参与省级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3项。其中,省级教改项目6项。
   近三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有80%的教师主持或主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31项,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基金项目10项。
   近三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教师共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6篇,科研学术论文185篇,出版教材8部,自编实验讲义39本。
   近三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专利10项。上述成果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及科研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体现。

队伍结构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队伍状况统计如下图所示。从三个结构图可以看出队伍比较强大,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分布较为合理,是中心实施中心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依*力量。随着建设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生力量的不断进入,这种优化组合必将进一步改善。
   职称结构图
   学历结构图
   年龄结构图